中新网昆明7月23日电(时文枝)滇日经贸合作对接会23日在昆明举行,来自中国云南和日本的20余家经济机构及企业代表齐聚一堂,共话友谊、共觅商机。
地处中国西南边陲的云南自然条件得天独厚、生物多样性丰富,与缅甸、老挝、越南接壤,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区位优势突出。本次活动以共享“有一种叫云南的机遇”为主题,由云南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日中经济协会北京事务所主办。
云南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党组成员合涛致辞称,云南与日本在资源禀赋、产业特点和发展需求上具有高度互补性,双方在绿色农业与食品加工、大健康与中医药产业、清洁能源与环保技术、文化旅游等产业领域合作潜力巨大。“相信通过共同努力,让云南的‘绿水青山’与日本的‘匠心技术’双向奔赴,定能书写出滇日合作新篇章。”
“为促进日中两国的经济贸易和技术交流,近年来,我们积极组派访华团、举办商务对接会及开展调查研究,并多次赴云南参访交流。”日中经济协会北京事务所所长宫下正己表示,期待此次活动能进一步增进日滇企业的交流对接,推动具体成果落地。
云南省投资促进局外资促进处处长刘宇晖介绍该省重点产业发展情况和招商引资政策。她表示,日本是云南重要的外资来源地。滇日虽远隔万里、山川异域,但很多方面互补性强,合作领域和空间很大,期待与日本先进农业企业、高水平生物医药企业等加强合作。
此行,日本在华经济机构及企业代表们到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访问勐海茶厂大益馆、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等地,考察中老铁路云南段,在昆明了解花卉产业等。重庆丸全浩航物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伊藤大地表示,依托云南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期待未来能在云南开拓新业务。
日本贸易振兴机构成都代表处代表黑木亮佐认为,云南自然资源丰富,大健康产业发展迅速。此次对接会不仅促进了日滇企业面对面交流,更加深了日本企业代表们对云南的了解。“我们将积极呼吁更多日企走进云南、投资云南。”
当日,昆明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级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昊邦医药集团有限公司、昆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负责人进行现场推介。(完)
juqixiangbumenyuce,5yue30rijiangyujibenjieshu,yuji6yue1rijibenjubeinongjixiadizuoyetiaojian。henannongyebumenbiaoshi,6yue2rihuangheyinanxiaomaijinrujizhongshouhuoqi,6yue4-7rikexingchengshouhuogaofeng,6yue13riqianchujubulingxingjiangyuwai,quanshengzhuyaomaiquyiduoyunheyintianweizhu,liyudamianjijishouzuoye,yuji6yue15riqianhoumaishoujibenjieshu。据(ju)气(qi)象(xiang)部(bu)门(men)预(yu)测(ce),(,)5(5)月(yue)3(3)0日(ri)降(jiang)雨(yu)基(ji)本(ben)结(jie)束(shu),(,)预(yu)计(ji)6(6)月(yue)1(1)日(ri)基(ji)本(ben)具(ju)备(bei)农(nong)机(ji)下(xia)地(di)作(zuo)业(ye)条(tiao)件(jian)。(。)河(he)南(nan)农(nong)业(ye)部(bu)门(men)表(biao)示(shi),(,)6(6)月(yue)2(2)日(ri)黄(huang)河(he)以(yi)南(nan)小(xiao)麦(mai)进(jin)入(ru)集(ji)中(zhong)收(shou)获(huo)期(qi),(,)6(6)月(yue)4(4)-(-)7(7)日(ri)可(ke)形(xing)成(cheng)收(shou)获(huo)高(gao)峰(feng),(,)6(6)月(yue)1(1)3(3)日(ri)前(qian)除(chu)局(ju)部(bu)零(ling)星(xing)降(jiang)雨(yu)外(wai),(,)全(quan)省(sheng)主(zhu)要(yao)麦(mai)区(qu)以(yi)多(duo)云(yun)和(he)阴(yin)天(tian)为(wei)主(zhu),(,)利(li)于(yu)大(da)面(mian)积(ji)机(ji)收(shou)作(zuo)业(ye),(,)预(yu)计(ji)6(6)月(yue)1(1)5(5)日(ri)前(qian)后(hou)麦(mai)收(shou)基(ji)本(ben)结(jie)束(shu)。(。)
2020年援鄂医疗队员子女今年中考不能加10分?杭州教育局回应
《中国企业家》:这本书中,你对年轻人与创新的关系的研究情有独钟,还举了自己创业携程的例子。当年的携程就是你们几个年轻人一起做起来的。而当下的环境,对年轻人和创新的关系提出了哪些新挑战?